本篇中开始练习笛子时,选择从“升fa”开始而没有从其他教程常用的“低音sol”开始,此目的明确、效果明显, “升fa”比“低音sol”更容易吹响,是因为在指法上,一个是全放的,一个是全按的。这样就结合了前面所讲的持笛姿势,让初学者更好的实践书本中的知识。还有“呼”字的标写,是为了让初学者更好的运用气息,掌握好口形。中间的空拍更是独具特色,刚开始吹时很容易产生头晕的现象,空拍可以使短暂的休息来吸足下一口气,以致吹好每一个长音,使节奏更加稳定。是学者们从一开始就喜欢此教材,觉着好用不难,自己也一开始就能把笛子吹响,不会产生那种不能把笛子吹响,也不想学了以及对笛子产生了厌恶心理。
在刚开始练习时,要求一口气一个音,找见每个音的支撑点。以致养成一种习惯在吹奏每个音时都能准确的找到支撑点。当练好之后,他们就想吹更多的音怎么办呢?那就连起来吹,吹奏时要连贯且不能换气,还是用“呼”来练习。
乐曲《小三步》是一首很富有节奏感和对比性的,可以让学者在练习的同时也增加了兴趣和感觉。“低音sol”和“中音sol”两个音的练习在口腔与咽腔的状态都是一样的,两个音的八度练习时,口腔与咽腔的状态不变,只是气流的速度相对加急。“fa”是一个变音,初学者不容易掌握。一首划船曲来解决这个难题,在熟悉的旋律和一定音准的基础上来吹这个音,无论在音准上还是在指法上都能更好的掌握这个变音。中音“la、si”的指法与低音“la、xi”的指法一样,只是气息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先吹出低八度的la,然后依靠腹部的力量来吹出高八度的“la”。“低音si”至“中音si”八度时,风门大小不变,咽腔状态不变,千万不要挤压风门,要靠腹部的力量来调节气速的缓急,高八度气速相对急,低八度气速相对缓。《北风吹》、《小星星》、《上上下下》、《浮云》和《曲六》的练习曲以简单的旋律来练习每一个音。使每个音练习的更加熟练音准更加明确。
高音do、re、mi的指法与中音do、re、mi的指法完全一样,它们也是靠调整气息的缓急而获的高音。高音要宏亮,气加急。奏高音时风门不要挤压,要用中音的风门状态吹高音。气息的缓急要靠腹部的力量来帮助获得。高音劲往下。由回声的感觉来进行练习,在中音do、re、mi练好的基础上,来听高八度相同的三个音。有助于音的准确、口形、和风门的训练。高音练习时风门要集中,气速要急,练习时先用哈哈的“哈”字来找用力的位置,这个位置在腹部,用手摸摸看,发出“哈”的声音时腹部是不是爱鼓劲?位置找到了,然后把“哈”字改写成“扑”的口形,使口风加急冲出高音。吹高音时嘴唇不要使劲压,力点要放在腹部,超吹劲往下,风门集中的部位要松。练习时应注意,不许用舌,要靠腹部力量求得高音的冲出。咽喉、风门放松,声音要放开。
附点音符:附点加在音符的右下角,一个音符增加该音符时值的一半。《小锣鼓》、《世上只有妈妈好》、《民歌》。让初学者进一步的熟悉附点,运用附点,聆听附点的感觉。
单吐:前面已经练习过以气“呼”音,现在要掌握用舌发音。在保持正确的口形下似读汉语“突”(Tu)字般的舌动作,这就是单吐(符号位“T”)。
舌头好像一个活塞,可以起阻碍气流的作用。舌头堵住吹口就发生断音现象,舌头离开吹口,声音就继续发出。我们吹奏一般乐曲时,常用连音和断音(短音)两种方法。吐音就是解决短音问题的。“吐音”的发音方法,即在吹之前将舌头顶住上牙齿和牙肉的地方在吹气时舌尖一接触吹口附近的位置马上向里缩回,使气流吹出,达到断音效果。
吐音是吹奏竹笛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它好像弦乐器演奏时弓的作用一样。经常用到的有长吐舌和短吐舌两大类。
长吐舌是舌头堵住吹口时间短,离开吹口时间长的就是长吐舌。
短吐舌的特点是舌口堵住吹口时间长。
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1)吹奏“吐音”的发音方法要正确。发音要结实、清楚。
(2)练习时吐气不要中断。气要轻轻地吐,不宜过大。
(3)舌头收缩时,距离吹口要尽量短些,使气流能通过即可。
(4)舌头的动作要灵活,不要过分紧张,舌尖部分堵住吹口不要用力,只要接触到就行,特别在起音时,一定要注意舌的振动与吹出气流的同时性,否则,吐音就模糊不清。
单吐一般用于跳跃、活泼、明快的乐曲。吐奏时,将舌尖紧贴上牙龈,形成阻塞,然后让气流冲出口腔,发出“吐”的声音。
怎样使每一个“吐音”都十分清楚呢?除了在吹奏时注意气息的控制(用多少气吐多少气,不要使气浪费。一般初学者往往容易将气息从口内冲出去,这样储存的气息就不能持久),还要注意舌尖的灵活运用。舌的振动与吹出的气流要同时,否则就模糊不清。